五年了雷神山寂静无声,它像一头巨兽,在武汉南郊的黄家湖畔沉睡。
武汉那个人尽皆知的冬天,医疗系统全线告急,病床缺口以千为单位计算,绝望的求助信息淹没了社交网络。
现有医院的走廊、大厅,都塞满了等待救治的人,武汉封城的第三天,大年初一,一道指令划破凝重的空气,再建一所“小汤山”,决策就是发令枪,没有预演,没有犹豫。
一片7.9万平方米的荒芜滩涂,成了这场极限竞速的赛道,从全国各地星夜驰援的建设者,像血液倒灌进心脏一样涌入工地,他们不是来上班的,是来拼命的。
每快一分钟,就可能多救一条命。”这句最朴素的话,是现场唯一的KPI。
如果你以为雷神山只是个应急的板房收容所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12个昼夜,三万多人,三班倒,人停机不停,这不是简单的堆砌,而是一场在泥泞战场上同步进行的精密工程。
工程师在现场的集装箱里通宵画图,施工队拿着刚出炉的图纸就地施工,BIM技术在云端高速模拟推演,解决着地面上随时出现的冲突。
设计与建造,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拧成了一股绳。
最终交付的,是一座拥有超过1500张床位、32个病区、CT室、手术室,甚至配备了人工心肺机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。
它的“田”字形布局,将医护通道、患者通道、污物通道做了严格的物理分割。
这哪里是临时建筑,这分明是一座为现代战争准备的、武装到牙齿的坚固堡垒。
雷神山真正的地基,并非混凝土,而是人性,第一是建设者的创造之光,他们是钢铁洪流,用血肉之躯驱动着冰冷的机械,就靠在建材上打个盹,饿了扒几口盒饭就继续干。
汗水结成冰,泥水裹满身,他们用身体的极度疲劳,换来了时间进度条的飞速前进。
这是集体意志的奇迹,是“基建狂魔”四个字背后,无数普通人咬碎牙齿的坚持。
第二种是医护人员的守护之光,他们是白色堤坝,在特效药和成熟方案都付之阙如的时刻,用专业和勇气直面致命病毒。
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,是浸透的衣衫、溃烂的双手和被口罩勒出深痕的脸。
他们不仅治疗身体的疾病,更安抚着隔离区里濒临崩溃的灵魂,一句安慰,一次握手,一个帮忙接通的家人视频,都是黑暗中的微光。
2011名患者在这里得到救治,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。
墙上那些被特意保留下来的涂鸦,“武汉加油”“感谢白衣天使”,就是这两种人性交汇后,留下的最滚烫的印记。
2020年4月14日,送走最后一位病人,雷神山宣布休眠。
巨大的建筑群陷入沉寂,引发了“一次性工程太浪费”的议论,然而这种“无用论”恰恰看错了重点。
雷神山的休眠,并非废弃,而是一种更高阶的“有用”战略储备。
它的存在,完美诠释了“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”的底线思维。
医院内部高价值的医疗设备,早已被转移到武汉各大医院继续服役,让资源流动起来。
而留下的建筑本体,则由专门的团队24小时值守,定期给空调通电、为系统杀菌、检查建筑结构,甚至进行应急演练。
它就像一艘保养精良的航空母舰,静静停泊在港口,它看上去“无所事事”,却让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,在面对下一次未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,它的威慑力,正在于它的寂静。
雷神山医院荒废还是重生?
雷神山并非孤例,疫情期间全国像这样的应急医院和方舱设施,建了约400处,它们的命运,才是雷神山留给我们的终极答案。
如何让这些特殊时期的产物,在和平年代继续发光发热?各地交出了精彩的答卷。
在上海有的方舱被改造为服务周边居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,在海南有的成了拆迁户的临时安置居所,解决了民生急难。
更多的则被转型为公共卫生教育基地、应急演练中心,甚至与高校合作,成为研究传染病防控的“活体实验室”。
它们从一次性的应急设施,进化成了一种可循环、可再生的公共卫生资源。
答案早已显现,雷神山和它的“同伴们”,不仅完成了一次具体的生命救援,更重要的是,它们共同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应急模式,留下了一套可复制的宝贵经验。
它最大的作用,或许早已从救死扶伤,转变为启发未来。
仅仅用12个夜晚,这片荒地上便建立一座占地7.97万平方米的传染病医院,32个病区,手术台、床位什么都有,病房内空调、热水器全都有,尽全力为绝望中的人们保留一份体面。
现在几年过去了,有人觉得,雷神山医院已经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,可以拆了,也有人觉得,这承载着无数国人的期待,不应该被拆,也不该被遗忘。
雷神山的休眠状态,是我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战略储备,宁可备着不用,也不能拆。
结语
在病毒仍在变异的时代,这座静默的医院随时待命中,随时准备再次为城市挺身而出。
对于雷神山医院荒废还是重生,还有什么想说?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。
参考资料
【1】搜狐网2024-07-03《雷神山医院,3万人12天建成的奇迹!停用4年后荒废了吗?》
参考资料
【1】搜狐网2024-07-03《雷神山医院,3万人12天建成的奇迹!停用4年后荒废了吗?》
【2】新华网2020-04-21《约4万名建设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——“两山速度”彰显中国力量》
【2】新华网2020-04-21《约4万名建设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——“两山速度”彰显中国力量》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