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典释义 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彼物而新,嗟世之人兮,瞀于淫而不悟!
彼 bǐ《國語辭典》彼 [ bǐ ]代那、那个、那里。与「此」相对。如:「彼时」、「彼处」、「厚此薄彼」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:「彼秦者,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。」《文选·王粲·赠士孙文始诗》:「横此大江,淹彼南汜。」他。如:「彼等」、「彼辈」、「知己知彼」。《史记·卷六二·管晏传》:「方吾在缧绁中,彼不知我也。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,是知己。」唐·韩愈〈师说〉:「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物 wù《國語辭典》物 [ wù ]名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。如:「天生万物」。《易经·系辞上》:「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」《列子·黄帝》:「凡有貌像声色者,皆物也。」指我以外的人、事、境界。相对于「我」而言。如:「物我两忘」。《史记·卷二四·乐书》:「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人心之动,物使之然也。」宋·范仲淹〈岳阳楼记〉: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」指作品或言谈中的内容。如:「言之有物」。《文选·陆机·文赋》:「体有万殊,物无一量。」典章制度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「复禹之绩,祀夏配天,不失旧物。」《新唐书·卷九六·杜如晦传》:「方为相时,天下新定,台阁制度,宪物容典,率二人讨裁。」特指人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「羊权为黄门侍郎,侍简文坐。帝问曰:『夏侯湛作羊秉叙绝可想。是卿何物?有后不?』」唐·柳宗元〈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〉诗:「直以慵疏招物议,休将文字占时名。」动选择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:「计丈数,揣高卑,度厚薄,仞沟洫,物土方,议远迩。」《淮南子·缪称》:「欲知天道察其数,欲知地道物其树,欲知人道从其欲。」寻求。如:「物色」。而 ér《國語辭典》而 [ ér ]名两颊上的毛。《说文解字·而部》:「而,须也。」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:「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鳞之而。」二一四部首之一。代你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:「嗟尔朋友,予岂不知而作!」《左传·定公十四年》:「夫差!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?」我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「豫让拔剑三跃,呼天击之曰:『而可以报知伯矣。』」《史记·卷八六·刺客传·聂政传》:「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,徒以亲在,今不幸而母以天终,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?请得从事焉!」动至、到。如:「自南而北」、「自壮而老」。能、可以。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:「齐多知而解此环不?」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「行柔而刚,用弱而强。」介之、的。《论语·宪问》: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」《淮南子·人间》:「虞之与虢,相恃而势也。」以。如:「从今而后」、「自此而下」。《易经·系辞上》:「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」《孟子·尽心下》:「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百有余岁。」副才、始。表时间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:「嘻!甚矣惫!虽然,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。」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「年四十而见恶焉,其终也已。」《孟子·告子下》:「舜其至孝矣,五十而慕。」连和、与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「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。」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哀乐而乐哀,皆丧心也。」并且。《书经·皋陶谟》:「知人则哲,能官人,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能哲而惠,何忧乎驩兜?」《论语·学而》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则、就。《易经·系辞下》:「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」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「诸侯方睦于晋,臣请尝之。若可,君而继之。」如、若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因而、所以。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「谓汶阳之田,敝邑之旧也,而用师于齐,使归诸敝邑。」汉·刘向《说苑·卷一九·修文》:「情动于中,而形于声。」然而、但是、却。表转折之意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「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矣。」《孟子·离娄下》:「问其与饮食者,尽富贵也,而未尝有显者来。」尚且。《庄子·天道》:「夫天地至神,而有尊卑先后之序,而况之道乎?」《淮南子·人间》:「夫一麑而不忍,又何况于人乎?」助用于句末,相当于「兮」、「罢了」。《诗经·齐风·著》:「俟我于著乎而,充耳以素乎而,尚之以琼华乎而!」《论语·微子》:「已而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」用于句首,相当于「岂」、「难道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「诸侯事晋,未敢携贰,况卫在君之宇下,而敢有异志?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,无义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「铤而走险,何能择?」新 xīn《國語辭典》新 [ xīn ]形沒有使用過的。與「舊」相對。如:「新辦法」、「新衣」、「新筆」。剛開始的、始出現的。如:「新芽」、「新生兒」、「新品種」。名泛指一切新的人、事、物、知識等。如:「履新」、「汰舊換新」、「溫故知新」。剛收成的農作物。《禮記·月令》:「是月也,農乃登穀,天子嘗新。」《新唐書·卷一一八·宋務光傳》:「家無接新之儲,國乏俟荒之蓄。」朝代名。參見「新莽 」條。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。姓。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。動改進或使改變,而成為新的、好的。如:「改過自新」、「一新耳目」。《書經·胤征》:「舊染汙俗,咸與惟新。」《禮記·大學》: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。」副不久前、剛才。如:「新寫的字」、「新買的衣服」。《荀子·不苟》:「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彈其冠。」嗟 jiē《國語辭典》嗟 [ jiē ]歎表示感傷、哀痛的語氣。唐·韓愈〈祭田橫墓文〉:「死者不復生,嗟余去此其從誰!」唐·張籍〈西州〉詩:「嗟我五陵間,農者罷耘耕。」表示贊美的語氣。《史記·卷五七·絳侯周勃世家》:「嗟乎!此真將軍矣!」招呼聲。《書經·費誓》:「公曰:『嗟!人無譁,聽命。』」《禮記·檀弓》:「黔敖左奉食,右執飲,曰:『嗟!來食。』」助發語詞,無義。《文選·張衡·西京賦》:「群窈窕之華麗,嗟內顧之所觀。」嗟 [ jiè ]參見「咄嗟 」條。嗟 [ juē ](一)之又音。世 shì《國語辭典》世 [ shì ]名三十年稱為「一世」。《說文解字·十部》:「世,三十年為一世。」《論語·子路》:「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」父子相繼稱為「一世」,即一代。如:「五世其昌」。《字彙·一部》:「世,父子相代為一世。」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「文王孫子,本支百世。」朝代。晉·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:「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、晉。」時代。《易經·繫辭下》:「易之興也,其當殷之末世。」漢·王充《論衡·逢遇》:「伯夷,帝者之佐也,出於王者之世。」年、歲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「去國三世,爵祿有列於朝,出入有詔於國。」量詞。計算一生、一輩子的單位。如:「七世夫妻」、「三生三世」。世界、世間、世人。如:「傳世」、「避世」、「世外桃源」。《莊子·天地》:「千歲厭世,去而上僊;乘彼白雲,至於帝鄉。」《楚辭·屈原·漁父》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。」姓。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。形與先輩有交誼的。如:「世姪」、「世誼」。《儒林外史·第三回》:「貴房師高要縣湯公,就是先祖的門生,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。」世間的、世俗的。如:「世局」、「人情世故」。累代的。如:「世交」、「世仇」。之 zhī《國語辭典》之 [ zhī ]介的、底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「夫子之文章。」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「余弟死,而子来,是而子杀余之弟也。」于。《易经·比卦·象曰》:「比之匪人,不亦伤乎?」《礼记·大学》:「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」诸、之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「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而注诸海;决汝、汉,排淮、泗而注之江。」连与、及。《书经·立政》:「文王罔攸兼于庶言、庶狱、庶慎,惟有司之牧夫。」《吕氏春秋·仲夏纪·适音》:「乐之弗乐者,心也。」而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。」若、如果。《书经·盘庚上》:「邦之臧,惟汝众,邦之不臧,惟予一人有佚罚。」《论语·子张》:「我之大贤与,于人何所不容?我之不贤与,人将拒我,如之何其拒人也?」则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「东略之不知,西则否矣。」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·功名》:「 故民无常处,见利之聚,无之去。」助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,无义。《书经·西伯戡黎》:「殷之即丧!指乃功,不无戮于尔邦?」《史记·卷四八·陈涉世家》:「怅恨久之。」代他、彼。《书经·皋陶谟》:「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」《论语·颜渊》:「爱之欲其生。」其、他的。《武王伐纣平话·卷中》:「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」清·王士祯《池北偶谈·卷二四·谈异五·女化男》:「乃以聘礼还之夫家。」此、这个。《诗经·邶风·日月》:「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处。」《庄子·知北游》:「知以之言也,问乎狂屈。」动往。如唐朝李白有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〉诗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:「百尔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」至、到。《西京杂记·卷五》:「此自少之多,自微至著也。」是、为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:「吾见子之君子也,是以告情于子也。」汉·扬雄《法言·吾子》:「羊质而虎皮,见草而说,见豺而战,忘其皮之虎也。」取用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「故物舍其所长,之其所短,尧亦有所不及矣。」名姓。如汉代有之马宇。人 rén《國語辭典》人 [ rén ]名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,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。如:「男人」、「女人」、「人類」。別人、他人。如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每人。如:「人盡皆知」、「人手一冊」。《後漢書·卷一八·吳漢傳》:「若能同心一力,人自為戰,大功可立。」某種類型、身分的人。如:「軍人」、「主持人」、「介紹人」、「臺北人」。人的品格和性情。如:「文如其人」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「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」宋·王安石〈祭歐陽文忠公文〉:「世之學者,無問乎識與不識,而讀其文,則其人可知。」姓。如明代有人杰。二一四部首之一。兮 xī《國語辭典》兮 [ xī ]助用于句中或句末,相当于「啊」:➊ 表示感叹的语气。《诗经·唐风·绸缪》:「子兮子兮,如此良人何?」《史记·卷七·项羽本纪》:「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」➋ 表示赞叹、肯定的语气。《诗经·郑风·羔裘》:「彼其之子,邦之彦兮。」瞀 mào《國語辭典》瞀 [ mào ]形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。《莊子·徐无鬼》:「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,予適有瞀病。」《晉書·卷一一·天文志上》:「天了無質,仰而瞻之,高遠無極,眼瞀精絕,故蒼蒼然也。」愚昧無知。《荀子·儒效》:「其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已為知也。」副混亂。《北史·卷三九·房法壽傳》:「真偽混淆,是非瞀亂。」名姓。如春秋時莒有瞀胡。瞀 [ mòu ](一)之又音。于 ( 於 ) yú《國語辭典》于 [ yú ]動去、往。《文選·曹植·責躬詩》:「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。」取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「晝爾于茅,宵爾索綯。」《孟子·萬章下》:「殺越人于貨,閔不畏死,凡民罔不譈。」介在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:「婿立于門外。」同「於 」。以、用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楚自克庸以來,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,于民生之不易,禍至之無日,戒懼之不可以怠。」對、對於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「有懷于衛,靡日不思。」至、到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「以恬養性,以漠處神,則入于天門。」依照。《書經·盤庚下》:「歷告爾百姓于朕志。」為了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「唯茲臣庶,女其于予治。」連和、與。《書經·康誥》:「告汝德之說,于罰之行。」助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如:「鳳凰于飛」。《詩經·周南·葛覃》:「黃鳥于飛。」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《呂氏春秋·審應覽·審應》:「然則先王聖于?」同「乎 」。名姓。如明代有于謙。于 [ xū ]歎表示感嘆的意思。《詩經·周南·麟之趾》:「于嗟麟兮。」通「吁」。淫 yín《國語辭典》淫 [ yín ]動浸漬。《說文解字·水部》:「淫,浸淫隨理也。」漢·劉熙《釋名·釋言語》:「淫,浸也。浸淫旁入之言也。」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匠人》:「善防者水淫之。」漢·鄭玄·注:「謂水淤泥土留著,助之為厚。」沉溺。《書經·大禹謨》:「罔遊于逸,罔淫于樂。」《莊子·在宥》:「而且說明邪?是淫於色也;說聰邪?是淫於聲也。」迷惑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通姦。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「(鬭伯比)從其母畜於䢵,淫於䢵子之女,生子文焉。」《隋書·卷七四·酷吏傳·燕榮傳》:「榮每巡省管內,聞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,輒舍其室而淫之。」形大。《爾雅·釋詁上》:「淫,大也。」《詩經·周頌·有客》:「既有淫威,降福孔夷。」漢·毛亨·傳:「淫,大。」浮濫、過度、不恰當。如:「淫辭」、「淫濫」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「禁淫務,勸農功。」《禮記·曲禮下》:「非其所祭而祭之,名曰淫祀。」邪惡不正的。如:「淫聲」、「淫邪」。《書經·洪範》:「凡厥庶民,無有淫朋。」貪色、放蕩的。如:「淫婦」、「淫娃」。《晉書·卷三○·刑法志》:「今盜者竊人之財,淫者好人之色。」久而不止的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「天作淫雨,害於粢盛,若之何不弔?」通「霪」。名男女間不正常的性關係。如:「賣淫」、「行淫」。副過度的。《書經·召誥》:「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。」不悟 bù wù(1).没有觉察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 张仪 曰:‘嗟乎,此在吾术中而不悟,吾不及 苏君 明矣!’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:“ 晋武帝 既不悟太子之愚,必有传后意,诸名臣亦多献直言。”(2).不了解;不理会。《南史·江淹传》:“不悟明公见眷之重。”《隋书·史祥传》:“本即述职南蕃,宣条下国,不悟皇鉴曲发,备位少阳。”(3).不觉悟。 清 严有禧 《漱华随笔·封继妻》:“而 夏 不悟,妄度 河套 指日可復,作《渔家傲》一闋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郑振铎》:“ 清 时,许多 中国 人似并不悟自己之为奴,一叹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